中國橋梁發展史
作者:深圳駿達橋檢車租賃有限公司 2014-05-21 08:57
橋檢車租賃網址:www.shengdizs.com ,聯系:王經理 18718516688
中國有句俗話“要想富,先修路。”而橋梁又是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一個地方要想發展致富,就會先修路架橋,“縮千里為咫尺,聯兩地成一家,”這就寫明了橋梁的重要作用。只有交通發達了,才能把當地的特產運出去,把需要的東西運進來。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橋梁的發展史吧。
橋梁與人類是共同發展的,橋梁的歷史就是人類存在的歷史,在遠古,原始人在追逐獵物時,經過小河流,原始人就會用樹干搭在兩岸,好過河,這就是橋梁的由來,所以說橋梁的歷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 中國橋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橋梁發展到了巔峰時期。但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國的橋梁技術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腳步,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梁的出現距今僅100多年歷史,而且是由外國人建造的。錢塘江大橋是有中國人自行設計的第一座現代橋梁,中國人自己設計現代橋梁的歷史還不足70年;從南京長江大橋算起,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大型橋梁的歷史僅34年。
中國橋梁工程的發展,在有鐵路之前,先是有木橋,最早是在春秋時期就有木橋的記載。木橋多采用木梁木柱或木梁石柱橋式,當橋的跨度大于木材長度時,曾使用懸臂梁式橋及拱橋。接下來是石橋,在河南新野安樂寨村1957年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石拱橋圖形,橋上有車馬,橋下有兩葉扁舟,證明當時已經修造跨河石拱橋。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成凈跨37.02米、歷1300多年而無恙的趙州橋。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位于今北京西南的盧溝橋,共11孔,跨度11.4~13.5米,橋欄上配有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獅485個;13世紀來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譽為世所罕見。再接下來是索橋,溜筒橋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索橋,它是以木筒套在懸索上,從筒垂下兩股皮繩及一橫木;人騎橫木,以手用力攀索,使筒沿纜索移動,人就能跟著過去。最早的索橋是灌縣竹索橋,為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所始建,橋長340米,分為8孔,最大跨度61米(竹索現已被換為鋼絲索)。大渡河鐵索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凈跨100米。此橋現作為革命文物保存。
自有鐵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1876~1948 年) 1876年英商在上海私修淞滬鐵路,是在中國有鐵路和鐵路橋的開端。清朝末期修建的較大的鐵路鋼橋可以京廣(北京-廣州)鐵路和津浦(天津-浦口)鐵路兩座黃河橋為例。前者位于鄭州以北,1905年建成,原橋總長3000米有零,共102孔,包括跨度31.5米的下承桁架梁50孔和跨度21.5米的上承桁架梁52孔。1937年9月,杭州錢塘江橋的主體建成,并將鐵路部分接通;10月,公路部分接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迅速修復并加固了許多舊橋,也新建成不少重要大橋,其中包括跨越長江的武漢長江橋,它使中國的南北鐵路網連接起來。1958年后,大跨公路橋也逐步提上日程,新技術得到推廣。至今在長江上,除修建了四川白沙坨鐵路橋外,又修建了兩座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橋和枝城長江橋)和兩座公路橋(四川重慶和瀘州預應力混凝土橋)。在黃河上,鐵路橋增至14座(京廣鐵路鄭州橋已建成雙線71孔40米簡支鋼板梁新橋,原橋改為公路橋),公路橋增至16座,另有公鐵兩用橋一座(甘肅靖遠)。在近代橋梁的結構主要有:鋼橋、混凝土橋和石拱橋。
浙江省瑞安飛云江橋最大跨徑62米,橋長1722米,是中國當時最大跨徑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公路橋。八十年代以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成為中國公路橋梁的重要橋型。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漢江橋是首座跨徑超過100米的連續梁橋。 1982年底,一座更大的鋼箱型斜腿剛構橋落成。,這就是位于陜西省安康水電站鐵路專用線上的安康漢江橋,主跨達176米,是當時世界跨徑最大的鋼斜腿剛構鐵路橋。 1988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洛溪大橋。大橋位于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渡口,跨珠江后航道,全長1916.04米,為4孔一聯三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最大跨徑180米,橋面凈寬15米,該橋建設既吸取了中國修建數十座T形剛構的經驗,又研究了國外同類橋梁的成熟技術,最大跨徑180米,在當時已居亞州同類橋型首位。
洛溪大橋為九十年代連續剛構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并成就了虎門大橋輔航道橋跨徑紀錄。1997年4月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虎門古炮臺,連接廣深、廣珠兩條高速公路,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航道橋是主橋的組成部分,橋型為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箱型梁,其主航道橋以888米的跨度在當時居全國懸索橋之首,輔航道橋則更以270米的跨徑一舉奪得連續剛構橋當時的世界紀錄。1991年,四川省蒼溪縣建成了中國第一座鋼管混凝土拱橋——旺蒼大橋,跨徑115米。在此之后的幾年中,各地雖然興建了不少鋼管混凝土拱橋,但跨徑始終在200米以下徘徊,直到199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建成了三岸邕江大橋,一舉將此類橋梁的跨徑提高到270米;現代斜拉橋,五十年代于歐洲興起,七十年代傳入中國,由于優質鋼材的運用和設計建造中的復雜計算,低合金鋼冶煉、加工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介入了橋梁建設,使斜拉橋成為與以往任何橋型都截然不同的嶄新橋型。1975年先后在四川省云陽縣和上海市建成主跨為75.8米和54米的試驗性鋼筋混凝土斜拉橋——云陽湯溪河橋和上海新五橋。在這個基礎上又建成幾座跨徑120米左右的實用橋,為后來斜拉橋在中國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第一座突破跨徑200米的斜拉橋是1982年建成的上海泖港大橋,幾乎同時,濟南黃河大橋將中國斜拉橋的跨徑提高到220米,此后斜拉橋成為中國大跨徑橋梁的首選橋型。兩年以后,上海楊浦大橋實現了斜拉橋跨徑600米的突破,達到602米。到2000年中國建成的跨徑600米以上的斜拉橋就有4座,除楊浦大橋外,還有福建省青州閩江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第二大橋,跨徑分別為605米、618米和628米。在世界最大跨徑的10座斜拉橋中,就有6座在中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建造斜拉橋最多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已建成的斜拉橋逾百座,跨徑在400米以上的有20座,現已開工的江蘇省蘇通長江大橋和香港昂船洲大橋將以千米以上的跨徑改寫斜拉橋的世界紀錄。
斜拉橋已成為中國橋梁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
在現代橋梁的發展史中,我們要銘記很多為我國橋梁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其中茅以升,是我國享譽中外的著名科學家,被稱為“中國現代橋梁之父。
語文書上說過:“世界上還有一種最珍貴的橋,那就是人與人心靈之間架起的溝通之橋,這種橋是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筑成的無形的橋,這種橋是人類最需要的。”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這種橋那么我們的世界將會又美好又和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領世界橋梁的未來!
中國有句俗話“要想富,先修路。”而橋梁又是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一個地方要想發展致富,就會先修路架橋,“縮千里為咫尺,聯兩地成一家,”這就寫明了橋梁的重要作用。只有交通發達了,才能把當地的特產運出去,把需要的東西運進來。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國橋梁的發展史吧。
橋梁與人類是共同發展的,橋梁的歷史就是人類存在的歷史,在遠古,原始人在追逐獵物時,經過小河流,原始人就會用樹干搭在兩岸,好過河,這就是橋梁的由來,所以說橋梁的歷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 中國橋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橋梁發展到了巔峰時期。但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國的橋梁技術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腳步,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梁的出現距今僅100多年歷史,而且是由外國人建造的。錢塘江大橋是有中國人自行設計的第一座現代橋梁,中國人自己設計現代橋梁的歷史還不足70年;從南京長江大橋算起,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大型橋梁的歷史僅34年。
中國橋梁工程的發展,在有鐵路之前,先是有木橋,最早是在春秋時期就有木橋的記載。木橋多采用木梁木柱或木梁石柱橋式,當橋的跨度大于木材長度時,曾使用懸臂梁式橋及拱橋。接下來是石橋,在河南新野安樂寨村1957年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石拱橋圖形,橋上有車馬,橋下有兩葉扁舟,證明當時已經修造跨河石拱橋。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成凈跨37.02米、歷1300多年而無恙的趙州橋。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位于今北京西南的盧溝橋,共11孔,跨度11.4~13.5米,橋欄上配有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獅485個;13世紀來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譽為世所罕見。再接下來是索橋,溜筒橋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索橋,它是以木筒套在懸索上,從筒垂下兩股皮繩及一橫木;人騎橫木,以手用力攀索,使筒沿纜索移動,人就能跟著過去。最早的索橋是灌縣竹索橋,為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所始建,橋長340米,分為8孔,最大跨度61米(竹索現已被換為鋼絲索)。大渡河鐵索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凈跨100米。此橋現作為革命文物保存。
自有鐵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1876~1948 年) 1876年英商在上海私修淞滬鐵路,是在中國有鐵路和鐵路橋的開端。清朝末期修建的較大的鐵路鋼橋可以京廣(北京-廣州)鐵路和津浦(天津-浦口)鐵路兩座黃河橋為例。前者位于鄭州以北,1905年建成,原橋總長3000米有零,共102孔,包括跨度31.5米的下承桁架梁50孔和跨度21.5米的上承桁架梁52孔。1937年9月,杭州錢塘江橋的主體建成,并將鐵路部分接通;10月,公路部分接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迅速修復并加固了許多舊橋,也新建成不少重要大橋,其中包括跨越長江的武漢長江橋,它使中國的南北鐵路網連接起來。1958年后,大跨公路橋也逐步提上日程,新技術得到推廣。至今在長江上,除修建了四川白沙坨鐵路橋外,又修建了兩座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橋和枝城長江橋)和兩座公路橋(四川重慶和瀘州預應力混凝土橋)。在黃河上,鐵路橋增至14座(京廣鐵路鄭州橋已建成雙線71孔40米簡支鋼板梁新橋,原橋改為公路橋),公路橋增至16座,另有公鐵兩用橋一座(甘肅靖遠)。在近代橋梁的結構主要有:鋼橋、混凝土橋和石拱橋。
浙江省瑞安飛云江橋最大跨徑62米,橋長1722米,是中國當時最大跨徑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公路橋。八十年代以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成為中國公路橋梁的重要橋型。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漢江橋是首座跨徑超過100米的連續梁橋。 1982年底,一座更大的鋼箱型斜腿剛構橋落成。,這就是位于陜西省安康水電站鐵路專用線上的安康漢江橋,主跨達176米,是當時世界跨徑最大的鋼斜腿剛構鐵路橋。 1988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洛溪大橋。大橋位于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渡口,跨珠江后航道,全長1916.04米,為4孔一聯三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最大跨徑180米,橋面凈寬15米,該橋建設既吸取了中國修建數十座T形剛構的經驗,又研究了國外同類橋梁的成熟技術,最大跨徑180米,在當時已居亞州同類橋型首位。
洛溪大橋為九十年代連續剛構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并成就了虎門大橋輔航道橋跨徑紀錄。1997年4月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虎門古炮臺,連接廣深、廣珠兩條高速公路,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航道橋是主橋的組成部分,橋型為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箱型梁,其主航道橋以888米的跨度在當時居全國懸索橋之首,輔航道橋則更以270米的跨徑一舉奪得連續剛構橋當時的世界紀錄。1991年,四川省蒼溪縣建成了中國第一座鋼管混凝土拱橋——旺蒼大橋,跨徑115米。在此之后的幾年中,各地雖然興建了不少鋼管混凝土拱橋,但跨徑始終在200米以下徘徊,直到199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建成了三岸邕江大橋,一舉將此類橋梁的跨徑提高到270米;現代斜拉橋,五十年代于歐洲興起,七十年代傳入中國,由于優質鋼材的運用和設計建造中的復雜計算,低合金鋼冶煉、加工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介入了橋梁建設,使斜拉橋成為與以往任何橋型都截然不同的嶄新橋型。1975年先后在四川省云陽縣和上海市建成主跨為75.8米和54米的試驗性鋼筋混凝土斜拉橋——云陽湯溪河橋和上海新五橋。在這個基礎上又建成幾座跨徑120米左右的實用橋,為后來斜拉橋在中國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第一座突破跨徑200米的斜拉橋是1982年建成的上海泖港大橋,幾乎同時,濟南黃河大橋將中國斜拉橋的跨徑提高到220米,此后斜拉橋成為中國大跨徑橋梁的首選橋型。兩年以后,上海楊浦大橋實現了斜拉橋跨徑600米的突破,達到602米。到2000年中國建成的跨徑600米以上的斜拉橋就有4座,除楊浦大橋外,還有福建省青州閩江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第二大橋,跨徑分別為605米、618米和628米。在世界最大跨徑的10座斜拉橋中,就有6座在中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建造斜拉橋最多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已建成的斜拉橋逾百座,跨徑在400米以上的有20座,現已開工的江蘇省蘇通長江大橋和香港昂船洲大橋將以千米以上的跨徑改寫斜拉橋的世界紀錄。
斜拉橋已成為中國橋梁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
在現代橋梁的發展史中,我們要銘記很多為我國橋梁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其中茅以升,是我國享譽中外的著名科學家,被稱為“中國現代橋梁之父。
語文書上說過:“世界上還有一種最珍貴的橋,那就是人與人心靈之間架起的溝通之橋,這種橋是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筑成的無形的橋,這種橋是人類最需要的。”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這種橋那么我們的世界將會又美好又和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領世界橋梁的未來!
上一篇:關于公路橋梁進行定期檢查
下一篇:沒有了

深圳市駿達橋檢車租賃有限公司
業務聯系 : 徐先生
手機號碼 : 13544176688
電子郵箱 : 1433455772@QQ.com
網站地址 : www.shengdizs.com
公司地址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興業路豪業華庭B棟三樓302